【生育政策提法改了释放什么信号?应对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意味什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规划《建议》),涉及到生育政策的内容包括:制定人口长期发展战略,优化生育政策,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在规划《建议》针对生育政策的表述中,一个是提出“优化生育政策”,这个提法其实在十九届四中全会中就提出过。值得关注的是“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这是最新的提法。
什么是“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特邀高级研究员、人口学者黄文政的理解是, “这个表态是留有一定余地的,我认为未来生育的政策的调整有一个很重要的节点,就是明年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出来,如果相关数据较低,可能会有进一步的政策”。
未提“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在2016年全面放开二孩之后,我国生育率有明显的提升,但提升幅度和持久性不及预期。
数据显示,2015年全年出生人口1655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2.07‰;
2016年全年出生人口1786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2.95‰;
2017年全年出生人口1723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2.43‰;
2018年全年出生人口1523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0.94‰;
2019年全年出生人口1465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0.48‰。
在全面放开二孩后,2016年人口出生率小幅反弹之后,生育率又步入下降通道。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调查后发现,很多夫妻在二孩全面放开之后,并没有生二孩的打算。
邓璐(化名)今年39岁,有一个9岁大的女儿,在2016年全面放开二胎之后,却并没有生二胎的想法。她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生二孩需要有人来照顾,他们夫妇都有全职工作,无法抽身。父母年纪也大了,没办法带小孩子,自己也没有太多精力去照顾二孩。
她跟朋友交流过,发现身边的朋友有再生意愿的不多。
“我们都觉得有一个孩子就够了。我的朋友基本是独生子女或夫妻有一方是独生子女,他们如果有生育意愿,‘二孩’刚放开时就已经生了,再放开对他们也没有影响。”
钟敏(化名)是一个3岁的男孩的母亲,今年34岁,不打算生二孩。 对她而言,生育、养育成本是首要因素,其次事业也是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她认为,有宝宝会分掉很多精力。如果工作忙,又是上升阶段,没办法平衡生活和工作。一个孩子已经让她在家庭和工作之间非常忙碌,没有精力再养育二孩。
相对低的生育意愿,影响了全面放开二孩对生育率的提升。黄文政表示,目前我国的生育率是比较低的,按照去年的数据可能只有1.4左右,这里面还有放开二孩带来的持续影响。随着二孩放开的政策影响结束,未来生育率有可能会进一步下行。
陆杰华表示, “十三五”规划提出的一些内容,在“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没有再提。
“十三五”规划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完善生育登记服务制度。 而在“十四五”规划《建议》中,“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的提法淡出。
“十九大报告中没有再提计划生育是基本国策,十九届四中全会也没有提到这一点。” 陆杰华表示。
“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制定人口长期发展战略,优化生育政策,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
陆杰华指出,这一提法没有非常明确的具体目标,而是有弹性和回旋余地的。我国有14亿人口,生育政策的包容性很重要,暗含着一个求同存异的指向。需要注意的是, 既然提出“优化生育政策”,就意味着目前的生育政策没有达到相应优化的目标,大的方向还是要进一步进行生育政策的调整和完善。
他表示, 从调整生育政策的节点来看,近期有两点值得注意,一个是今年的生育率的数据,生育规模及生育水平是否仍然处于下行态势?另一个是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可能最早也要2021年5、6月份才能出来。